黄新菊是腾冲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青年干警。2020年,怀揣着一名腾冲人对滇西抗战史的热忱,黄新菊主动向滇西抗战纪念馆(以下简称滇西馆)提交申请,在接受系统培训后正式成为志愿讲解队伍的一员。每逢周末、节假日,时常会在滇西馆络绎不绝的人群中看到一个沉稳干练,身穿红色志愿服的姑娘,认真、耐心地向众多来访者娓娓讲述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时光荏苒,截至目前,黄新菊已志愿服务100余小时,为上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述了滇西抗战史。
为了更专业地做好讲解服务,黄新菊一边思索如何改善自己的讲述方式,一边积极提升历史知识储备,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读滇西抗战历史相关书籍史料。远征缅甸、浴血松山、焦土腾冲……历史仿佛从无声的字里行间复活,那些曾经存在过的人和故事深刻撞击着她的灵魂。山河破碎,举国同殇,在愤感日寇残暴,生灵涂炭的同时,黄新菊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感受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正气。
抗日战争是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志愿讲解的过程中,黄新菊并不停留在单向度地对滇西抗战史史实作介绍,更愿意参与到与来自不同地方来访者的交流和对话中,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历史“回声”。她曾向来自东北的到访者深入了解731部队所犯下的种种罪行,并向对方讲述侵华日军在滇西作战时发动细菌战的惨无人道;曾与来自广西的到访者共同回顾远征军将领戴安澜将军率部浴血奋战昆仑关的英勇事迹;曾与来自山西的到访者一同震撼于中条山战役的惨烈,并向对方详细讲述在中条山战役中牺牲的腾冲籍滇军高级将领寸性奇将军人物生平。面对来访者提出的问题,她耐心细致地做出解答,对于自己尚存有疑问的,过后她一定会及时查阅相关史料,或向滇西馆的工作人员请教,确保从自己口中讲述的历史详实准确。
加入滇西馆志愿服务队伍,缘起于自己学生时代参观国殇墓园的经历。黄新菊说,刚上初中时,学校曾组织师生到国殇墓园瞻仰先烈。当时自己并不了解“国殇”二字的确切含义,在写日记时误将“国殇”写成了“国伤”,班主任老师耐心向她解释,“国殇”出自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九歌·国殇》,是一首缅怀战场阵亡将士的挽诗。国殇墓园正是为了纪念1944年收复腾冲的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阵亡将士而修建的。“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从那时起,滇西抗战史就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她对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愈加深入,想要成为一名抗战历史讲述者的愿望也愈发强烈。她说,历史就像一粒火种,在讲述与倾听中被点燃,每当参观者在聆听这段历史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或是讲解结束后向我表示感谢,我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血脉流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才能警钟长鸣,奋发图强。
如今,黄新菊同志已经成为一名人民检察官,抗日英烈们视死如归、舍身报国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她努力工作。她时常告诉自己,小团坡上的英灵们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一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所长的中国,执此信念,她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工作。
面对工作挑战,她以钉钉子的精神迎难而上。2019年,工作岗位调整至综合业务部后,她通过查阅检察系统业务书籍,向上级检察机关请教,向部门同事虚心求教,用较短时间掌握了案件管理、法律政策研究等业务,并于2020年参加云南省检察机关第二届案件管理业务竞赛获评案管“业务能手”称号。
面对组织安排,她坚决服从命令听指挥。2022年,她被抽调至保山市检察院参与“9·16”扫黑除恶专案办理,与专案组全体成员克服困难,加班加点,对全案500余册卷宗、涉案80余名犯罪嫌疑人所涉近60起违法犯罪事实进行审查,完成专案提前介入、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和主案出庭支持公诉等工作。
面对来访群众,她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践行该院“三声四心五个一六不分七到位”信访接待工作法,仔细倾听群众诉求,耐心解答当事人疑问,引导群众到相应部门解决问题。秉持着“最多跑一次”的原则,规范开展律师阅卷工作,充分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和当事人诉讼权利。
面对业务疑问,她始终保持学习思考钻研。通过分析研究检察工作中发现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思考学习,撰写了多篇理论调研文章,撰写的《腾冲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妨害国(边)境犯罪情况调研》被《云南政法研究》采用。
经过不懈努力,黄新菊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组织的肯定,2019年以来,她被共青团腾冲市委表彰为“向上向善好青年”,多次被院内表彰为先进个人、办案能手。
黄新菊表示,牢记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在这片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的土地上奋发向上,在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践行维护司法公平公正的理念,是自己作为一名检察人的历史使命,自己一定会竭尽所能,通过检察履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